爱神之泪为何而流
《爱神之泪》是法国作家乔治·巴塔耶所写的最后一本书。乔治·巴塔耶被称为“爱欲与死亡的大师”“后现代思想策源地之一”。“情色”是他一生关注的主题。
书中作者试图在人类文明尤其是艺术的进程中,重现情色观念的变迁与兴衰。为此,作者给书配置了大量图片,使这部书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图册。
翻开这本书,眼前呈现一幅从史前时代一直到20世纪的情色图像的漫长画卷:奥瑞纳雕像、拉斯科壁画、希腊瓶绘,以及丢勒、提香、马奈、雷诺阿、毕加索、安德烈·马松……
在原始石雕和壁画中,在古典时期的瓶绘上,在文艺复兴以来不同流派的绘画里,巴塔耶向读者展示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图像:一类是令人欢愉的图像,包括取材自神话或历史传说的享乐和游戏,以及狂欢、节庆的场景;另一类则是令人痛苦的图像,包括屠杀、献祭等等。
对于这类令人痛苦的图像,作者是这样解释的:“自一种遥远的、粗暴的情色进入这个世界以来,我们就面对着情色和施虐狂的可怕结合。”
在书中,巴塔耶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情色绘画的变迁。
中世纪的绘画赋予情色一个位置:流放至地狱。这一时期的画家为教会工作。而对教会来说,情色就是罪。绘画只能把情色引入一个方面,那就是审判。只有地狱的再现——只有罪恶的令人厌恶的图像——能够为情色提供一个位置。
从文艺复兴开始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甚至在中世纪的形式遭到抛弃之前,自艺术爱好者购买情色作品的那一刻起,事情就发生了变化,尤其是在德国。那时,只有最富裕的人才有钱定制世俗绘画。
情色绘画发展到18世纪,一种根本的变化产生了。对于“18世纪的放荡法国”,作者重点探讨了萨德和戈雅:“萨德和戈雅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。萨德,身陷囹圄,有时狂怒至极;戈雅,失聪了三十六年,被困于绝对耳聋的牢笼。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两人心中的希望:他们都对以宗教为基础的旧制度怀有一种病态的憎恶。但一种对过度痛苦的迷恋特别地把他们统一起来。”
那么,爱神的眼泪在哪里?在整本书中,爱神的唯一 一次流泪出现在一幅题为《维纳斯为阿多尼斯之死哭泣》的枫丹白露派画作里。
这幅画的题材取自古希腊神话故事。古希腊美男子阿多尼斯,身高1.9米,五官俊美精致,但他对恋爱却不感兴趣,只喜欢驰骋于山林之间打猎。
《爱神之泪》
丛书名:棱镜精装人文译丛
(法)乔治•巴塔耶 著
尉光吉 译
点击“阅读原文“一键购买
一天,维纳斯偶然碰到阿多尼斯,一见倾心,便招呼他,希望和他谈一会儿。但阿多尼斯拒绝了维纳斯。维纳斯只好用法力控制了他的行动,向他倾诉。维纳斯用尽一切甜言蜜语,但阿多尼斯始终不为所动。维纳斯因此晕倒在地。阿多尼斯有点内疚,故此耐心等候维纳斯苏醒。维纳斯醒来后突然有个预感,阿多尼斯会遭遇不测,遂劝他不要冒险去打猎,让她在他身边,保护他的安全。但阿多尼斯并不相信。结果他真的在第二天打猎时被箭猪咬死,滴滴鲜血化为鲜艳的红玫瑰。维纳斯赶到后悲恸欲绝,伤心之余,诅咒世间男女的爱情,永远掺杂着猜疑、恐惧及悲痛。
在这幅画作中,维纳斯悲伤至极,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,弯腰望着躺在地上已死去的阿多尼斯,脸上挂满泪水,如果不是旁边的同伴搀扶着她,她似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了。
在这里,眼泪和死亡明确联系在了一起,说明象征欢愉的爱神也会陷入悲痛。这正是巴塔耶的用意所在,就像他说的,“无论如何,爱神是悲剧的。爱神首先是悲剧之神”。而唯有泪水能够折射出爱神的双层特质,揭示出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。
巴塔耶一生都在不懈地追寻爱神,在他看来,爱与死、色与苦,原本就是一体。
本书译者尉光吉这样解释:“《爱神之泪》的书名已透露了其写作的核心命题:情色的体验总与死亡的意识相伴,它们共享着一种对生命的打断、一种对存在的暴力,其强度足以让泪水夺眶而出。”
文 | 吕小羽
本文由《中国科学报》授权转载